南京医科大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南
发布时间: 2010-03-03 浏览次数: 188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2005]8)的要求,我校已启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创建工作,并以此带动全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

“示范中心”应能很好地满足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应具有良好的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科学管理功能以及示范、辐射作用。为更好地推动我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明确建设目标,规范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水平,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特制定《南京医科大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南》:

一、建设目的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通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验收、评审及教学运行实践,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步伐,促进优质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建设目标

树立以学生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一支能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绿色环保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高效运行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创建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实验中心。

三、建设内容 

(一)体现现代实验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善于探索、勇于求真的科学精神。

(二)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从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在保持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同时,充分发挥实验课有利于研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条件。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临床实践紧密联系,更加注重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积极探索开设整体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课程,实现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虚拟与实训、基础与临床、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三)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

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实验内容的安排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由浅入深,由单科到综合,并能充分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要建立包括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完整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其中提高、研究性实验在全部实验项目中应占有一定比例,实验项目也应逐年更新,年更新率平均应达到5%。

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辅助实验教学,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基本实验原则上应11组;部分其它实验可根据需要2人一组;动物实验和人体机能实验,每组不应超过5人。

(四)构建完整的实验教学教材体系

要建成完整的实验教学教材体系,实验教材要符合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反映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成果。教材内容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具有先进性,既要体现学科的发展及实验内容、实验技术手段的更新,又要包含代表学科特色的经典实验方法。保持多样性、立体化,有广阔的覆盖面和足够的实验项目(包括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实验教材要随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进程不断更新,每4年至少更新一次。

除纸质教材外,应建立与新教学内容和先进教学方法配套的实验教学教材体系,包括教科书、教学辅助用书、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资源库、电子教案、网络教学平台等。鼓励自编、协编实验教学讲义或参考资料,鼓励自建实验教学相关信息资源库,鼓励主编、参编全国实验教学规划教材。

(五)建设高水平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中心”应重视包括实验技术人员在内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其人员组成的层次、结构、数量应科学、合理。按照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兼容、专职兼职结合、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的原则,建立一支梯队结构合理、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善于创新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要建立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制度、完善的考评考核制度和严格的筛选竞争机制。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硕士以上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的成员,能满足中心正常运转的同时又能适应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应积极稳妥地推行研究生助教制度,加强对研究生助教的管理、教学指导与技术培训,确保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除完成实验准备、仪器设备维护等日常管理工作外,还应积极参与实验设备研制、实验技术开发和实验教学改革等。

中心主任一般应具有正高级职称,全面负责“中心”的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副主任一般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协助主任开展各项工作。

(六)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

要依据学科的特点,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要理顺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制,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实验室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示范性。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制度健全,执行良好,既符合科学的原则又体现人文精神。应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建立“中心”的开放运行制度,并配套政策、经费、人事等保障机制,在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上逐步实现全方位开放。可按照学科特点实行阶段性开放或预约开放。可利用寒暑假、双休日或业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选题,学生也可自带课题,“中心”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仪器设备及试剂药品等实验条件。

(七)仪器设备配置合理

应合理配置仪器设备,既要适应教学要求,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先进性,使学生有接触到先进技术与先进仪器设备的机会。应根据现代化教学的需求,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用于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仪器设备要求品质精良、组合优化、配套合理、数量充足,充分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重视自制实验仪器装置的开发和对现有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中心应有体现学科特色的自制教学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完好率要保证在95%以上,中心运行维护费应能保证仪器的正常维修、维护。中心应保证大部分仪器设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一般情况下,机电设备平均年更新改造率要保证在6-8%,电子仪器9-11%,计算机15-20%。贵重仪器设备年使用效益评价分数要达到合格标准。

(八)环境条件安全宜人

实验室环境应符合安全、环保要求,设计上体现人性化,符合国家规范。达到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标准,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得力,适应开放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实验室生均占有实际使用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实验室房间高度不低于2.5米,地面防滑、耐磨,地面和墙面有特殊需要的要耐腐蚀。房屋无破损、渗漏等隐患。实验台、柜、桌、椅无破损,符合规范标准;实验室通风良好,能根据实验要求控温、控湿。实验室照明良好,桌面150LX以上;水、电、气管道、网络走线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噪声应低于55分贝。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中心”要有防火、防盗、防爆、防破坏基本设备和措施。高压容器、易燃、易爆、有毒等物品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存放,专人管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有害射线的要有许可证;有三废处理措施,符合环保要求。中心教学环境清洁、整齐、卫生,避免师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交叉感染。

实验动物的处理应符合伦理学及动物福利的要求,同时依照卫生防疫的规范按程序进行。常规性动物实验结束后的动物尸体,必须放置专门标记的冰柜,由持有许可证的商业性废物处置机构集中焚烧处理;感染性的动物尸体,必须用塑料袋包装,并作显著标记,尽快通知持有许可证的商业性废物处置机构,及时焚烧处理;冷藏冰柜应定期清理、消毒(消毒时应暂停冰柜电源);动物废弃物也应经由持有许可证的商业性废物处置机构集中处理,不能混入普通垃圾。

(九)显著的实验教学效果

要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完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实验教学的考试与考核是科学反映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应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实验成绩要登记、建档,在理论加实验的课程中,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应不少于20%。

“实验教学中心”应具有突出的实验教学效果。学生实验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不仅使得学生的满意,还应获得后续课程、同行专家及教学研究评价机构的认可。

(十)突出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和鲜明的教学特色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环境设施、教学设备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改革与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中心能组织教师和技术人员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及时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积极创造出特色显明的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对实验教学理念有显著提升,对实验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对所在学科的实验教学起到明显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在实验教学研究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方面做出显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