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关于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3-03浏览次数:871

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动医学教育发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现就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

1、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3、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

4、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加强我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为导向,紧密联系我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和医学生的特点;以人文素质培养为基础,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努力提高我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

加强我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人文知识的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多种形式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在继承我校人文教育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目标,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前途命运,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同时要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2、以医学人文知识教育为起点,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认识。着眼于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提高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从而把握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医学技术永远造福于人类。

3、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了解学医的目的是对人的爱和关怀。医学不仅要努力克制病魔,更要服务于病人,始终满腔热情地关注、关怀和关爱病人,保障每个人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和健康利益、人格尊严和人生需求,使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病人、讲求公正、追求和谐,力行善美。

4、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支撑,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措施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时应占总学时的1015%。除必修的人文社会医学课程外,增开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学生所选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课时应不少于规定选修课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两课”等。此类课程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由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此类课程应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四分之一,主要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

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此类课程应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四分之一,主要是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以上三类课程相互联系,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分阶段渐进,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低年级学生以第一类课程为主要内容,辅之早期接触病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二、三年级学生以第二类课程为主,在此阶段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高年级学生以第三类课程为主,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

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积极尝试多种形式。如指导性自学、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交互式学习等。必须讲求实效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方面,应逐步推广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2、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教学不仅仅作为传授医技的渠道,更作为育人的渠道,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应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启发学生;还应增加相应的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医学伦理学中的自主、知情同意、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应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中。

3、在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各见习、实习教学单位应结合医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单位曾发生的典型事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

(二)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高校是文化传承的圣地,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过程。优秀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对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可以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学生接受校园环境所负载的信息而发生“文化心理层面”的改变。校园文化的隐性课程作用潜移默化地丰富着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着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练意志、激发灵感和直觉、发展想象力等多种功能。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课程作用。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

物质——空间类环境以暗默的方式寓含着文化信息,积淀着历史与现实的价值理念,学生在与物质情境的交融与对话中,不断地解读其中的价值寓意,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感觉。因此,应充分利用“灵、秀、美”的校园自然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

组织——制度类环境,负载着整个学校的组织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组织制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性格发展。学校要营造民主、严谨、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素质,尊重学生人格,鼓励个性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博爱、诚信、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文化——心理类环境是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深刻、稳定地体现着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和情操,能使学生拥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因此,应加强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象征着大学精神载体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校高水平科学文化成果和杰出校友成功事迹的宣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强化群体行为举止对个体行为举止的影响。

2、充分发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科技活动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应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校园科技文化节、名家论坛等各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及各种以科技文化活动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使广大学生在亲历的活动中修身养性、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增强科学人文素养。

3、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社会实践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历史责任的重要途径。要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接触社会、服务大众,开展慰问走访、体检义诊、导医护工、科普宣传、扫盲支教、社会调查及社区服务等多种活动,以此培育医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建设

1、 加强医学生人文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有坚实的学科支撑。要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通过人才引进、师资重组和硕士、博士点的建立,逐步培养、聚集一批医学人文学科优秀学术人才;同时,大力开展医学人文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使之发挥对医学人文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孵化器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医学人文重点学科。

2、 努力提高基础和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需要一支优秀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还必须提高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人文素质。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对医学生有重大影响。他们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兼备深厚的医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医学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把人文知识有机地融于教学内容中。为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应提倡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推进以提高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

3、 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制度和激励机制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必须要有制度和机制的保证,必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对医学生人文社科类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规定为实现这些要求所需要的学分。普通本科生必须完成4个学分,七年制医学生必须完成7个学分的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还必须完成计3个学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有规范和稳定的活动内容,大学生艺术团及各种以科技文化活动及社团的活动,听取院士报告、名家论坛等系列讲座,并给予选修课学分,具体学分的认定由教务处与主办部门(学工处及团委等)出台相关细则执行。各学院应在学生工作处的指导下在每学年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时将人文素质作为重要的测评因素;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应作为评定奖学金、推荐免试研究生及优先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

五、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处、团委以及学生会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的学生工作处、团委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会及社会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处、团委、学生会及社团的组织优势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处、团委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领导、指导和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的吸引力和创造力,创造多种平台、载体和途径。广泛开展高品位、多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竞赛,开辟人文素质教育的网络阵地,建设校外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等,丰富医学生校内外文化生活,营造出浓郁、生动、健康向上的校园人文氛围。

六、切实加强对我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

学校各级领导应从学校教育发展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始终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切实解决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学校要加大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经费投入,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施,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建立健全与学生全面发展相适应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管理制度、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文教育的健康发展。教务处、学工处、团委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对全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各二级学院要积极配合,密切协助,不断拓宽思路,创造性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医政学院建设,为学校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学科支撑;发挥医政学院在我校人文素质教育决策咨询、工作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都应当积极关心支持学校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